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及时抢!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时间:2021-09-13 14:49:50 来源:百思特网 作者:bianji456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中国是最早建立有组织地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

有甲骨文记载,商代的陆路交通,已有驲传制度。乘车传递的叫驲、传;乘马传递的叫递、驿。

周代,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政治、军事活动的需要,在大道上每隔三十里设一驲置(即驿站),备良马固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的官吏和运送货物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孔子云: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传播的速度比邮驿传送命令还要快。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西周时期,利用烽火传报敌情。在军事要塞和通往要塞地区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筑起烽火台,接连不断。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火传递警报。各路诸侯见到烽火,派兵前去抵抗敌人。

汉代边防地区的烽火台规模很大,且管理严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这些机构按照行政区域,由各郡的太守管辖。太守以下,专设都尉、鄣尉、候官、候长、燧长等军职,配备一定数量的士兵来管理。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然后烽火,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如白天放烟,夜晚举火等,如敌人在五百人以下放一道烽火,五百以上放两道烽火。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甘肃居延的汉代烽燧遗百思特网址中出土的简册中,有各要塞之间举放烽火的条例,条文规定了在各种情况下,各要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

用烽火传递军情很快。这种方法,直到明、清时还在使用。山东的烟台,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了狼烟烽火台而得名。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驰道,开河渠,车同轨,书同文,促进了邮驿的发展。

秦朝以咸阳为中心,在全国各地建立驿站,由各级官员管理,同时还制定了邮驿法令。

汉承秦制,邮驿制度更加完善。邮亭不仅是传递文书的机关,还是旅客休息住宿的馆舍。汉代传递文书分出等级,普通文书注明“以邮行”、“以亭行”;紧急文书注明“吏马驰行”,由专人快马传递;传阅文书百思特网注明“以次传行”,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送,不能有误。文书的收发,必须登记,且要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纸没有被广泛使用时,官府文书都是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简牍编连成册。

传递时,为了保密,简册文字,朝里卷起,用绳子捆好,木牍则文字朝里,扣在特制的木板上捆好,在绳结上加封泥盖印,作为记号。所以书信被称为简牍。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代的邮驿制度,最为完备。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三十里设一个驿站。全国有驿站一千六百多处,服役人员达五万人以上。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办三种。驿站建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等。紧急状况,驿马一天可以传递三百里以上。

唐朝诗人岑参有诗: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后代小说和戏曲中,常说“流星飞马来报”、“流星探马报到”。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宋代,邮驿工作实行了两项改革:一是“邮驿军事化”;一是建立“急递铺”。

宋代以前,主管邮驿的一般是文官,驿夫都是民夫。宋代把邮驿工作交给兵部管理,经费从军费开支,全部邮驿人员由军人担任。这大大提高了传递效率。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急递铺”,专门递送紧急的军事文书。军事要道上,每隔十里设一个急递铺。急递的驿骑在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铺铺换马,数铺换人,日夜兼程。

宋朝陆游有诗:铃声从西来,忽得濠州书。

宋代军事邮驿有严格的保密制度,皇帝下达的重要军令,直接传递给前线作战的武将。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古代传递文书时,实行牌符制度,作为传递文书的证明。

周代使用竹符和铜符,秦汉使用铜符,唐代有银符和纸“驿券”。宋、辽、金、元时期使用木牌和金牌。

金牌最急,为皇帝发布的紧急军事文书所用。南宋初年,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大破金兵的岳飞,并置于死地。

明、清时的邮驿基本沿用前代的制度。驿站更加普遍,驿卒越来越多。李自成就曾做过驿卒,其领导百思特网的起义军中不少是失业的驿卒。

清朝末年,现代邮政制度发展起来,古老的邮驿制度被逐渐代替。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明代以前,邮驿事业虽然发达,但主要是为了传递官府文书和军情,不传递民间书信。古代人民要通信,一般只能托人捎带。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976年,在湖北云梦一座战国晚期到秦代的墓葬里,发现了两件木牍家信。这种家信是第一次发现。信是一个名叫黑夫和一个名叫惊的人写给家里的。黑夫和惊二人在淮阳一带从军,要家里给他们做好夏衣并托人带过去,或带钱给他们自己购买。信的末尾问候亲友们好。

“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操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到了明代,开始出现专为民间传递信件的“民信局”。

民信局先由沿海沿江通商方便的城市开始,逐渐发展到全国。民信局是一种私人经营的商业性组织,代人寄递信件和包裹,汇兑银钱,用“酒力”、“酒资”的名义收取费用。直到1934年,民信局才被完全淘汰。

ps: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元稹,是一位很受争议的古文人。他和白居易之间的友情,大概就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境界。两人之间的通信,据统计,有1800多封之多。最喜欢白居易回复元稹的这首绝句:

往子为御史,伊余忝拾遗。皆逢盛明代,俱登清近司。予系玉为佩,子曳绣为衣。从容香烟下,同侍白玉墀。朝见宠者辱,暮见安者危。纷纷无退者,相顾令人悲。宦情君早厌,世事我深知。常于荣显日,已约林泉期。况今各流落,身病齿发衰。不作卧云计,携手欲何之。待君女嫁后,及我官满时。稍无骨肉累,粗有渔樵资。岁晚青山路,白首期同归。


本文地址:https://www.best73.com/zdmzt/190401.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