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及时抢!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邻里单位(_邻里规划变迁史)

邻里单位(_邻里规划变迁史)

时间:2021-05-03 01:04:21 来源:百思特网 作者:best123

邻里单位(_邻里规划变迁史)你的邻里还好吗?_邻里规划变迁史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邻里规划的变迁史。


在原始社会,邻里最初主要是血缘的联系,随着人类发展,而后逐渐转向地缘联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邻里被赋予了政治意图。《汉书》中对于邻里系统是这样描述的∶"五家为邻,五邻为 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从《汉书》中对邻里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邻和里"分别对应特定的户数单位,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里即 25 户 。可见,中国传统的"邻与里"的户数规模比较小,却构成了城市最基本的市民关系。


“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为当时的居住区。即由官府规划的、封闭的居民区。唐长安城有108 个坊。坊由城市干道划分而成,大小不尽相同,四周筑坊墙,开有坊门,定时启闭。坊百思特网内主要为民居,也有寺院和官僚府第。宋东京城、元大都城也有里坊制,但已不设坊门坊墙,仅是一种行政管理单位。里坊的划分对中国古代城市用地布局和方格道路系统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至今在一些城市仍有里坊制的痕迹,

你的邻里还好吗?_邻里规划变迁史


苏州便是典型的例证。苏州在唐诗中有60 坊的记载,宋代郡守李寿朋也曾排定过65 坊,范成大在《吴郡志﹒坊市》中列有60 坊中的大多数坊名,近代则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无论是用地的划分区域还是行政管理的单位,街坊都不是现代人的杜撰,而是有着历史根据的。


今天你在苏州古城徜徉,就感受到什么叫“街坊邻居”四个字,街坊是由一条条巷子和一组组民居构成的,不同的民居和巷子形成了街坊的特色。粉墙、黛瓦、石库门、马头墙、漏窗、高直的墙体、逼仄的小弄,幽长的深巷,弹石路,石河沿,古老的井栏和湿漉漉的井台,旧迹斑斑的院墙里伸出几只轻轻的竹梢。这是苏州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这样环境里共同成长的毗邻而居,狭窄的空间让邻居们的关系紧密,并且邻里环境建设主要是由居民自筹自建,于是需要邻居们互帮互助,“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以里坊制度为代表的邻里系统塑造了一种东方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在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市民文化。

你的邻里还好吗?_邻里规划变迁史


这种稳定的邻里系统在近代才被打破,确切地说,是在1929年整个西方经济萧条及二战之后,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系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更新浪潮,先从西方打破了旧的、稳定了几千年的邻里系统。


最先兴起的城市更新,受霍华德的“花园城市”和勒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的影响,城市建设被高速公路和绿化带分割,老旧小区被摩天大楼取代,人们在改善了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失去了邻居,传统的邻里关系被破坏殆尽,新的邻里关系又难建立起来,这不得不让城市建设的规划者把“邻里”这一重要概念带入到城市规划当中。


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建筑师佩里(clarence perry)在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并提出了邻里单位概念,并经过长时间和大量实践,形成了《邻里单位理论》。


佩里的邻里规则这样认为:


1、邻里单位四周被城市道路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的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道路以保持内部安静、安全和低交通量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为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为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放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65ha,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0.8km。6、邻里单位内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佩里认为,在住宅附近一带要有生活服务设施。他把设有这种设施的用地称为“家庭邻里”。他相信,在一个布置得当邻里单位里,公共生活会活跃起来,居民们在利用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的时候经常接触,就会产生邻里间的联系。

你的邻里还好吗?_邻里规划变迁史


此后“邻里”的概念成为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使得城市规划更多地考虑到宜居性、人文化,在英国,邻里规划甚至被赋予给社区以法律效力,并成为规划系统的一个层级。


我国的城市规划,在建国初期,套用的是苏联的居住区规划理论和模式,对城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但由于技术法规缺乏完整性和难于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致使相当一部分居住区出现配套不齐全、布局不合理、密度过高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到九十年代后,我们城市规划更多地接触到了欧美的规划理论,但同时也遇到了曾经欧美的城市建设的问题。


首先是在大拆大建当中对邻里公共空间的使用考虑得不够,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许多小区的所建设的社区活动中心,沦为物业的办公场所。修几座亭台,也不足以成为人们交流交往的平台。


最大的挑战还是中国几千年的邻里模式被彻底颠覆掉,中国经历了世界史上最大的城市建设运动: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徐绍史向人大党委会报告时称:近年来中国用于建设用地年均征地700万亩;


最大规模的拆迁:2013年据《新京报》报道,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发布调查数据,经测算全国约有6430万家庭在最近的一波城镇化遭遇拆迁。

你的邻里还好吗?_邻里规划变迁史


最快的城镇化运动: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28日发布的我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


过去40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快速增至8.5亿,净增加6.8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60.6%,提高43个百分点。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经高于55.3%的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报告关于“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未来五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有报告预测,这意味着将新增农村转移人口8000万人以上。


也就是说,到2025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达到9.3—9.5亿人,广大农村地区将只剩下4亿多人。


如此大规律和速度的城镇化过程,让传统的邻里关系分崩离析。传统的弄堂住宅、合厨居住、四合院的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抬头不见低头见、同住一个屋檐下的亲密生活方式也渐行渐远,在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场所及交流机会的环境下现代城市的居民很少能拥有共同的生活话题,缺乏相互沟通及交流的机会,传统的邻里亲情则被一座座高楼大厦所禁锢,被独门独户的独立式单元居住方式所淹没,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成为老人口中的感慨和传说。

你的邻里还好吗?_邻里规划变迁史


2000年据北京、上海等地的相关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在2000户普通家庭之中有百分之四十的家庭主人不清楚邻居的生活情况; 有百分之六十的家庭与邻居互不来往。据另外一份调查显示,在北京35岁以下的中青年人群中,熟悉或知晓邻居的人数只有不到百分之二十,而即使在与邻居有过交往经历的人群之中,也多数停留在点头之交的层面。由此不难看出,邻里之间的形同陌路、关系淡漠已成为现代化城市住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邻里及邻里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和最早形成的治理机制之一,是社会治理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对邻里这个社会再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层面的规划干预,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社会融合和宜居性的三大目标。


我国的城市规划不能说对邻里不重视,现在的建设中处处能体现出邻里的概念,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在与新加坡的合作中,就充分借鉴了新加坡对邻里中心的建设理念及经验,通过建设邻里中心,对居民进行各种生活配套服务。但只是“物”的建设,没有人的参与,邻里无法走向真正的振兴。


想要真正的振兴邻里,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关键三点:


一是规划的参与性。我国以往的城市规划认为是一项专业性工作,主要由规划部门来完成,市民参与最多在调研层面。但从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发展来看,越来越强调当地市民的参与性、邻里规划越来越落到社区这一级来完成。以英国为例:邻里规划(Neighbourhood Planning)是英格兰地区在2011百思特网年颁布了《地方主义法案》(Localism百思特网 Act)之后新创立的一种自下而上的规划形式,它赋予了住在同一个邻里社区内的居民自行申请编制规划的权利。邻里规划编制的全过程都由居民自身所组成的社区组织主导,在此过程中社区组织可自行聘用专业的规划咨询公司、建筑师来参与这一工作。邻里规划的编制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的成果都需要提交给邻里社区所属的地方政府规划部门进行审核,并举行社区参与活动对规划内容进行讨论并决定是否通过。

你的邻里还好吗?_邻里规划变迁史


邻里规划是英国法定规划体系的一个创新层级,是城乡规划在英国政府“地方主义”改革背景下的一次重大变革。邻里规划的提出整合了公众参与、社区规划、协作式规划等一系列自下而上的规划形式,丰富了规划的内涵且完善了规划的操作框架。通过对邻里规划的源起、内涵、内容、操作程序进行分析,归纳出其积极意义的在于真正加深了公民在规划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而我们的城市规划中是否真能下沉到社区这一层面?尝试着培养使用社区规划师,倾听居民声音,汇集那些看似不专业的、但是产生真实需求的市民意见。让规划在社区这一层面变成协同式规划,而非简单的建设布局规划。


二是规划的综合性,考察邻里发展必须用社区视角。中国现在的社区规划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民政部门及街道社区主导的社区发展规划,其核心在于关注社区的社会属性,具体内容包括社区功能、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体制机制等“软”性部分,另一类是由城市规划部门主导的社区总体规划,重点关注社区的空间和物质属性,具体内容包括建筑设计、公共空间、绿化景观、基础设施等“硬性”部分。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这两种类型的社区规划彼此脱节,无法有效地推动邻里关系的振兴。


想要振兴邻里,重要的是要实现“两规合一”,即民政部门主导的社区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部门编制的社区总体规划相结合。让社区规划的内容体系从社区治理、公众参与、空间与设施、指标体系、评价追踪等方面综合完善。


三是规划的与时俱进。振兴邻里,不是重新回到过去那种同一个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模式。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你不要说邻里,就是情侣,也是一人捧一部手机,你刷你的我刷我的,虚拟世界里情话绵绵,现实世界少言寡语。这是当今现实,但不代表人们就不需要邻里关怀。虽然互联网时代让邻里关系似乎遭到冷落,但那种人类与生俱来的作为集群动物的行为本性却丝毫没有减弱。


今天,人们同样渴求来自周围的关心。这种对良好近邻人际关系的渴求来自人类的实用主义原则和性善心理,旧的邻里关系的式微并非是真正的衰落,而是一种蜕变,在新的时代,它需要新的交流和连接方式。

你的邻里还好吗?_邻里规划变迁史


在开始新城建之际,一场顺应时代的智能化改造已经上演,以智慧邻里为代表的科技化服务,将塑造新型的邻里关系,由智能平台打造的邻里生活圈,让邻里交流变得更加的通畅,这是振兴邻里关系最好的契机。届时将可以像传统过去那样“守望相助”。


只不过是“守望”变成了手机。


本文地址:https://www.best73.com/zdmzt/108925.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