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及时抢!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活出自己(金惟纯:如何活出自己)

活出自己(金惟纯:如何活出自己)

时间:2021-09-16 19:02:19 来源:百思特网 作者:zhenggui001

活出自己(金惟纯:如何活出自己)

继黄峥在两个月前辞任拼多多董事长后,张一鸣日前宣布卸任字节跳动CEO一职……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希望从繁杂的企业事务管理中脱身,从而能聚焦自身的学习和提升。如何看待他们的这种“向内求”行动?成功人士如何突破人生限制,再次获得成长?

4月14日,金惟纯接受正和岛视频专栏《思想烟花》的专访,并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就上述问题进行了分享。“我的经验是从原来的角色、岗位上,或者在事业顶峰的时候撤出来,寻求转变。因为不管做什么行业,什么工作,或者扮演什么角色,人生背后的主轴一直都是生命状态的成长。”

金惟纯是中国台湾《商业周刊》的创始人,在台湾新闻界有着“第一才子”的称号,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曾称其为“很有思想、值得交往的朋友”。然而,在这些成功背后,金惟纯曾经历从往外追求回到内省,实现人生转化的一个过程:

在30岁,正当人生炙手可热之时,金惟纯选择了人生复零,负笈美国;35岁,他回到台湾创办《商业周刊》,而后深陷经营危机,有一段时间静坐打禅,细细咀嚼自己的人生得失,后来重回杂志社,将该杂志发展成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精英期刊。

“当生命遭遇困顿,我们要突破,外在才会有所作为。”金惟纯表示,他接触到的很多成功人士也有遇到停滞、困顿的情形,在交流中,他给他们的建议是考虑转换跑道,或者往外去学习,找到解决的办法,“内在、外在的状态一直切换,主轴是生命状态的成长。”

以下为金惟纯在此次专访时分享的内容精编。

金惟纯:如何活出自己


口 述:金惟纯

访 谈:陈为 正和岛副总裁、内容总编辑

编 辑:杨羽婷

来 源:正和岛商业洞察

01、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积极主动

我有一个观点: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积极主动,积极主动要以清明和自我省察为基础。我跟李敖先生算是忘年之交,也承蒙他看得起。他曾在跟我开玩笑的时候,说过类似的话:“人千万不可以天真活泼。你如果天真了,那最好不要活泼;你如果很活泼,就不可以天真了,不然就会有灾难。”

人的整个世界就是内在跟外在的一个平衡。如果一个人的内在有很多的执着、妄想,每天还有各种无名的、不可控制的情绪在激荡,那他的人生就没有清晰的方向感,坐标定位也是混乱的。这时候,他如果没有觉察,没有平衡,还很积极,很热情,那不是造成公害吗?对他个人来讲,可能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不见得有一个好的结果,生命状态也会有挫伤。

所以内外平衡要一直注意一件事情:觉察。我对“内外不平衡”有比较深的体会。每当有重大的事情发生,导致我的心绪不平静,状态垮了,处于比较低沉、波动的状态,那么我的第一步是把自己调好。在把自己调好之前,不作为。

因为内在状态不好的时候,人想事情一定会想错方向,会越想越气,很可能沉沦其中,会说错话,做错决定,所以当我觉得自己内在状态不好的时候,我一定要把外在的东西全部叫停,先把自己内在调好。

在调好之前,我连想都不想,先把头脑放空,把自己的内在修到一种接近空性、平静,甚至有点喜悦的感觉。当内在达到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我们才开始对外作为。而通常到了对外作为的时候,我们也不需要太积极主动。

因为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善观因缘,没有执着,没有妄想,只要去对接事情发生的缘分就好了——不是从表面看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要看到发生的事情背后比较深的缘分。每个人跟这个较深的缘分对接,很多事情随缘自然就会往一个相对比较圆满的方向走。

所以,当内在状况不好的时候,人太积极主动去做事情,一定会有不好的结果;如果内在状况很好,一切都可以随缘;如果内在状况处于不好不坏的时候,难免会积极主动,但是自己要保持觉察,随时去调整。

我们现在的社会价值观太强调人的积极主动了,也不能说这不对,只要加一条就好了: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要随时保持觉察,随时修正内心,这样积极主动就没问题。反之,如果你没有觉察,没有保持修正的状态,还一路到底地积极主动,那可能就会出事了。

02、很多成功者都“被宠坏了”

很多成功者被这个社会过度宠溺,最后成了“被宠坏的中年人”。他们也没有自我省察,变得有很多毛病,很让人讨厌。他们该怎么反省,怎么改变?我在《人生只有一件事》这本书里,就有一篇文章从我自己的心理孤城讲起,谈到了这个问题。

我的出身没有比别人优越,以前生活的条件也没有比别人好,所以我在年轻的时候,觉得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任何成功都是要靠自己一步一脚印换来,包括读书要认真,才能念到一个学校,毕业以后工作也要全力以赴。

那个时候,我的心理还是蛮平衡的,觉得这个社会相对来说是公平的,大家各自有付出,各自有得到,包括我自己付出了以后,得到的东西还不错。

但是到了我创业的时候,品牌效应、团队力量出来了,一切做得顺风顺水了,我就开始觉得自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觉,然后天上的馅饼还一直往下掉;每次出去见人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人会对我竖大拇指,总会感觉镁光灯永远都照在我自己的头上。

那个时候,我突然觉得不好意思了:我怎么会得到这么多?名也好,利也好,影响力也好,我有这么厉害吗?这个社会好像有点不公平,太偏向于我了,我变成了既得利益阶层。

当我变成既得利益阶层的时候,好像到每个地方,别人都会觉得我讲的话都是对的——他们都在让着我。这样,我才开始有点不喜欢我自己了,凡是用影响力、用金钱和权力可以解决的事情都变得很轻而易举……成功人士有太多工具可以利用了。

有一句话叫“有钱就可以任性”。那个时候,我发现有很多毛病,比以前任性很多,还不愿意修正自己……生命状态在往下走,不仅没有成长,还在倒退。于是,我开始了一个有意思的省察:

这个社会的结构到底怎么回事?我也没有怎么样,可能只是在一个对的时间做对了一两件事情,结果就得到了这么多,多得我自己都不好意思。我想,那是百思特网一个社会游戏规则的设计,导致整个系统偏向于鼓励某一种行为……

我还看到周边有这样一群群成功以后很任性,觉得自己不可一世的人。我们都说怕把小孩宠坏了,但是有很多中年人,尤其是有一点成就的中年人(这里面有女人,但是以男人为主),常常忘记了自己被整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宠坏了,没看见自己是“被宠坏的人”。

但是我想说:事实上,你的成功不是你有多厉害,是时势造英雄,是多少人的成全才让你站在这个位置上,最后还一切东西都归功于你。你还没有觉察,被成功搅昏头了,以致有一点成功就一直膨胀。

对于这些成功的中年人,如果他们没有觉察,没有反省,没有有意识地去处理,那么最后恶果一定会回到他们自己身上。这不是道德教条。就算外在地还不会跌一个大跟头,他们内在地也会百思特网越来越不喜欢自己。

别人会越来越让着他们,不然没法跟他们相处。他们的人生会越来越孤独,会很不开心。一般人的苦,多多少少有环境的原因,但这些成功人士的苦全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是作茧自缚。而且他们的苦天罗地网般的,很难解脱。

我就看到身边很多人成功以后,自己很不开心,周围的人压力也很大,笑都笑不出来。从在这里面,“被宠坏的人”应该有一个很深的“看见”。如果他们没有觉察,没有自觉地去修正,不会“刻意缩小自己”,那么以后问题就大了。

03、李敖的“狂狷”与“笑脸怡人”

李敖曾当面对我说,他的敌人很多,朋友很少,台面上有头有脸的人,还没被他骂过的人不多,我算一个。大家想:李敖一定是超有个性的。他在文字上是“虽千万人,吾往矣”,很勇猛,喜欢跟人家打对战,觉得打仗才是有趣的。他喜欢敌人而不喜欢朋友,因为觉得朋友会浪费时间,而敌人会让他精进。

但是,从我跟他接触的经验来看,他的个性恰恰与此相反。他是一个极客气、极礼貌、极周到的人。如果客人到他家,他会客客气气地让对方入座,亲自给对方端茶倒水,讲话很风趣幽默,很犀利,也很让人舒服。甚至聊天结束后,他还会送到电梯口,笑脸怡人。

为什么李敖在文字上和在现实中给人的感觉这么不一样?后来,我发现这里面有一个原因:李敖有“江湖地位”,如果有人得罪他,他必须要“追杀”到天涯海角,但是“追杀”人很累,所以他宁愿对别人好一点,免得哪天他会去“追杀”别人。对别人客气、礼貌,别人当然也会反过来表现得客气、礼貌,不会随便冒犯。

在个人价值上,李敖也是全盘西化的,完全的个人主义,且坚持不修正。他知道自己的个性,就用自己的个性、头脑、才华和意志力活一辈子,一辈子都在维护“李敖”这个个人品牌。在他看来,这个品牌不容任何人轻视,如果轻视,他就要“维权”,就要打到天涯海角。

后来,他觉得这样挺累的。这个招牌太大了,他要让人生的一切都围绕它来展开,还一辈子不改,一直走到底,走到极致,走到跟别人全部区隔……他活出一个狂者的形象。狂者就是有强烈个人品牌形象,坚持到底,无怨无悔,终生就这么一件事干到底。

但是,做一辈子狂者是很辛苦的。李敖晚年躺在医院病床上,儿子在国外读书,他警告他老婆:“我不管病到怎么样,就算我今天咽气,都不准跟我儿子讲!如果你跟我儿子讲,我就跟你离婚!”他把坚持个人形象看做是很严重的事情,还下了死命令。

为什么?李敖念高中的时候,他爸爸过世了,但是因为他爸爸是当地高中很有名的历史老师,而李敖当时抗议中华传统文化,觉得它是腐朽的文化,所以拒绝参加葬礼。到了李敖自己人生最后的时刻,他也不让儿女参加自己的葬礼:“我今天躺在病床上,叫我儿女围在身边看我咽气,情何以堪,我的个人品牌就毁掉了。”

李敖在才华、能力和用功方面是令人佩服的,他的人生也活得很淋漓尽致,很精彩,但是作为忘年之交,我还是有点遗憾。他到了那么大的年纪,还在做形象方面的斗争,活成一个举不起剑的悲剧英雄。他的人生看起来也不圆满,走的时候很难做到含笑而去。

李敖的一生,好像是在他自己小时候就写了一个人生剧本,设定了自己的角色,而且从此没改过这个剧本,一路走到底。

04、每个人都需要从剧本中走出来

一位处理过很多家庭案例的大师曾说,一个人人生的70%活在原生家庭的影响里,剩下的30%才活出自我。他把原生家庭的影响,叫做原生家庭的业力。我们不能说这个业力一定是不好的。它只不过是一个模式,是我们在小时候,基于有限的人生阅历和智力发展,建立起自己看待周围所有的事情的一个框架。

对于这个框架,我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从那个时候开始,你就在写自己的人生剧本了。每个人的人生剧本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写的,大概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剧本大纲了,关于“我是谁”“我看见的人是怎样的”“我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我人生的结局是什么”……

写了这个大纲以后,它在青少年的时候会有一些增增补补,加了一些角色、情节,做一些修正。然后,有的人到成年的时候,忘记了自己在演出这个剧本,就一直沿着这个剧本演了一辈子。

比如,有的人给自己写了一个受害者的剧本,他们就一辈子扮演受害者;有的人写了一个受难英雄的剧本,他就去完成伟业,到处去拯救别人,但到最后一刻,变成一个被牺牲的英雄。如果一个人活成了这个样子,那么他就被原生家庭的业力至少影响了70%。

大多数人看不见自己的剧本。能够看见这个剧本,要花很多的工夫,因为小时候是用整个生命状态去感知事情的,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大多数人已经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有任何剧本的人生都是受限制的,是缺少可能性的。

我们看到很好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一点力量都没有,我们也看到很坏的家庭环境也能培养出非常厉害的人物。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从原生家庭环境中吸收力量和养分,然后解脱出来,不受束缚,走自己的道路。所以对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一定要有所觉察、反思。

孔老夫子说的“三十而立”,一般理解为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独立生活,但是我认为它绝对不是这样而已。我自己解读“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你已经看清楚自己写的剧本,并且可以把这个剧本化解掉,改写一部剧,甚至从剧本中走出来,不需要剧本,如实地面对在当下。

活在当下,不扮演固定的角色,不受过去任何模式的影响,不受自己的执着妄想、情绪模式、思考模式、行为模式的影响,如实地看待当下发生的所有的事情,知道自己该如何做,这是人的生命的最高效状态。可以说,“三十而立”的标准是非常高的。

要达到“三十而立”,首先要看得见,看得深,然后有意识地从里面走出来。30岁以前,一个人活原来的剧本还可以,但30岁以后,要觉察到自己在演一个人生剧本,然后将原生家庭的全部东西整理好,让它归零、圆满了,从此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起完全的责任,跟父母无关,跟生长环境无关,不受制约,活出自己的人生。

05、个性的东西,不能走到底

在修行这件事情上,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叫做“化性”,也叫做“明心见性”。化性是要化掉个性、秉性,因为它们会造成你的人生被限制、被制约,只有本心、本性是不受限制的,甚至可以活到不可思议的状态,活成圣贤。而明心见性,是指人要一直努力去掉那些污染,最后才会见到本心和本性。

人的性子大约分三个:第一个叫“本性”,生下来就有的,有人说是良知良能,光明的一面,也有人说是前世的业力,有好有坏,聚足了最大的能量在里面;第二个叫“秉性”,按佛教说法,它是前世带来的;第三个叫做“个性”,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为了适应,为了求生存所发展出来的求生模式,而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以它让每个人都不同。

对于个性,比如青少年以青少年方式塑造一个自我的形象,“我是一个很酷的人”,“我是一个很热情的人”或者“我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人”,他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并据此来塑造自己成为这样子的人。这是人为的结果,过程中肯定也受到了压力或者他人价值观的牵引。

我们不说个性是好是坏。它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个现象,是根据不完整的资讯、在不成熟的状态中、受环境影响而塑造出来的自我认知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能曾经有用,曾经带来力量,也帮助你完成一些人生目标,甚至建立了一些成就感和自信心。

比如,我也曾有偏狂、偏狷的个性。它就像我想给自己穿上的一套战服。在生活中,我要去“打一场仗”,“穿着盔甲,戴着面具”,带着这样一个对个性的自我认同,去全然地经历人生中的一些事情。但是在经历的时候,我可能还不太成熟,无法做到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

在人生过程中,每个人难免会有这么一个“东征西讨”的过程,这时候就会强烈地展现自己的那种个性和自我形象。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战服”,穿着“这一套盔甲”去“打这场仗”,换了“另一套盔甲”去“打另一场仗”。

但是,事情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就会觉得它不究竟。不究竟的意思是它不能一路走到底。每一个个性就是一个模式。如果我们一直抓着个性不放,不从里面超越,那么人生的可能性就被限制了;如果按一个模式一路走到底,那么就看不见人生的其它风景了,那就可惜了。

个性的东西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它可能美不胜收,可能多彩多姿,但是完了以后,好像没留下源远流长、可长可久,让自己可以在里面安身立命的东西。一个人很难在狂和狷里面安身立命的,最后还是要归于中庸之道。

人生在经历过狂和狷,经历过各种尝试之后,我们百思特网最终会了解到:其实,不需要表达得那么夸张,不需要造成这么多的摩擦、伤害,我们还是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领悟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慢慢地超越,慢慢走到中庸之道上去。东西方文化的思想都是希望最后走到一个超越的状态。经历过的人,看到的人生风景其实还是差不多的。


本文地址:https://www.best73.com/zdmzt/194561.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