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及时抢!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呆若木鸡(呆若木鸡的故事及寓意)

呆若木鸡(呆若木鸡的故事及寓意)

时间:2021-09-10 16:14:23 来源:百思特网 作者:zhenggui002

呆若木鸡(呆若木鸡的故事及寓意)

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认为,人一辈子需要漫长的修炼,就像一只斗鸡,要想修炼成功,成长成为一只出色的斗鸡,需要漫长的训练过程。

梁漱溟先生将人生修炼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叫嚣的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

梁漱溟先生所说的4个阶段不是他的发明,来源于《庄子达生篇》。

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周宣王是周朝第11位王,特别喜欢斗鸡,他听说有一个叫纪渻(shng)子的人是斗鸡高手,就聘请他来为自己训练斗鸡。

10天后,周宣王就问他,斗鸡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指着斗鸡才他说,你看它表面上斗志昂扬,其实内在虚浮不堪,放出去必定被斗败。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是不行,因为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太过浮躁了。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再来催,纪渻子仍然摇头说不行,仍然斗志昂扬,眼神锐利,意气太盛。

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了,看到这只斗鸡木木呆呆的,纪渻子却对他说差不多可以了,让周宣王特别不解。

纪渻子解释说,斗鸡训练到了这种程度,别的鸡即使打鸣挑衅,它也不为所动,看上去像木鸡一样,毫不起眼,其实很厉害,别的鸡看到它不敢应战,掉头就逃跑。

这就是成语“呆若木鸡”的来历。

在现代,人们常常把一个人呆头呆脑、木讷痴傻的样子说成是“呆若木鸡”,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呆若木鸡”最初是一个褒义词,用来形容一只斗鸡经过训练后,所达到的不战而胜的高超境界。

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梁漱溟从斗鸡的训练过程,悟出了人生修炼的4个不同阶段,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境界。

  • 第一阶段:没有底气,气势汹汹

许多人在这一阶段,就像斗鸡的第一个阶段,没有多高的水平,却张扬炫耀。当一个人不停地炫耀自己的时候,其实恰恰是在向别人掩盖自己的虚弱,是内心是不自信的表现。

表面装出很强大的样子,其实内心里很软弱,完全是外强中干,像一个无赖叫嚣的街头小混混。

用孔子的话说:“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这种人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强悍,其实内心非常虚弱,心虚得就像做贼一样。

北宋富弼没有当宰相前,听说有人说他的坏话,他都是一笑了之。

有一个很张狂的秀才想当众羞辱富弼,就说向他请教一个问题。他不好回绝,让他难堪,就让他问。

秀才说:“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就是毋自欺。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富弼答道:“我会装作没听见。”

秀才听后哈哈大笑,嘲笑他自欺欺人。富弼的仆人都看不下去了,埋怨他怎么能说却装作不知道呢?

富弼说:“这个人是轻狂之士,如果与他理论,一定会言辞激烈,无论对错,他都是口服心不服。这样的百思特网人心胸狭窄,必定很记仇,与他争论,徒劳无益。”

几天后,富弼在街上遇见那个秀才,主动上前打招呼,秀才却不理他,扭头而去。走了不远,又回头大声说:“富弼只不过是一缩头乌龟。”

富弼丝毫不理会秀才,秀才自觉无趣,走开了。其实富弼年轻的时候,伶牙俐齿,也很张扬,常常得罪人,他觉察到锋芒毕露不能带来好处,只能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于是,就改掉了张狂的毛病。

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人没有本事的时候,往往最怕别人看不起他,总要装出自己很有水平的样子,迫切想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他人的敬重。

  • 第二阶段:斗志昂扬,意气好胜

到了第二个阶段,自身就有了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往往锋芒毕露,不可一世,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

年轻时,年少轻狂是本性,总爱用张狂来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总爱以夸夸其谈来显摆自己无所不知。

老子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锋芒外露,不能持久,锋芒太露的人很容易得罪人。

因为误以为自己很强大,目中无人,看不起别人,说话轻狂,口出狂言,四处挑衅,招惹是非。

孔子也反对为人太过张扬,即使处在高位,也要“泰而不骄”。

民国时期,在伦敦举行一个画展,中国决定参加,就派蔡元培和林语堂参与选画。

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当时法国有位汉学家叫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在观览时滔滔不绝,有意显摆自己在中国画好像多么精通。蔡元培听出他有许多漏洞,并不批驳,一言不发。

蔡元培的沉默,让伯希和突然意识到自己浅薄无礼,后便闭了口,向蔡元培投去了敬佩的眼光。

林语堂曾说这一幕:“这是中国人的谦虚和涵养,反映外国人卖弄与浅薄的一幅绝妙图画。”

面对不懂行的而多嘴多舌的人,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辩驳,以彰显自身学识。蔡元培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以一份宽广的胸襟包容了别人的不堪,也彰显了自己的格局。

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 第三阶段:不再好胜,气势未消

即使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实力,道家也认为不要锋芒毕露。经过长期的磨练,到了第三个阶段,锐气有所削减,不那么争强好胜了,但是依然有冲动的可能,这其实就是修养还不到家的表现,还不能够做到气定神闲,淡定自若。

钱钟书先生曾说:“一个人二十不狂没志气,三十犹狂是无识妄人。”

二十来岁,血气方刚,年轻气盛,这是人之本性,如果不狂,就体现不出年轻人的朝气。到了三十来岁,见过了世面,应该懂得收敛。如果这个时候还容易冲动,与人不断地争斗,说明他毫无长进,是不成熟的表现。

富弼当了宰相后,常教育子孙说:“‘忍’之一字,是办好一切事情的窍门。倘若一个清正节俭的人再加上这一忍字,做任何事都会势如破竹,没有能难住他的。所谓相者,要有天地之气魄,能容万物。如果不能忍,何异于青蛙,一触即跳,一跳便叫,如何是好?”

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 第四阶段,呆头呆脑,身怀绝技

斗鸡训练到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呆若木鸡,到了这个阶段,不是真正的呆,而是大智若愚,身怀绝技,却不外露,面对外界的风吹草动,处乱不惊,练就了强大的气场,让对手望风丧胆,不战而逃,正所谓“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生修炼到了这个阶段,锋芒全部收起,无百思特网丝毫冲动之情,温润如玉,泰山崩于前而不惧,无故加之而不怒。

《道德经》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于统兵的人,百思特网不逞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会被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与敌人对持。

曾国藩曾说:“好胜人者,必无胜人之处;能胜人,自不居胜。”真正有才华的人,反而不显山露水;境界越高,姿态就越低。

曾国藩攻陷太平天国天京后,他的威望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巅峰。但是,他知道物极必反,树大招风,他及时适当消减湘军的人数,既不让朝廷对自己产生疑忌,又能拥军自保。

在实力最为强盛的时候,曾国藩选择了韬光养晦,最终远离凶险,稳居高位,全身而终。

梁漱溟先生把第四阶段看作是人生修炼的最高阶段,认为人到了这个阶段,变得特别能觉得住气,处变不惊,看似人畜无害,却有不怒自威的震慑力。

这个时候,没有的锋芒,对人不愠不躁,面对的一切都能接受,如孔子所说的“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了大智若愚的境界。

梁漱溟说,人生修炼如斗鸡,最高境界是呆头呆脑,秘不示人


孔子曾经向老子学礼,老子告诫他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喜欢批评别人,因而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因为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同样是危险的。一个人应该有节制,不可处处占上风。”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分(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是成语“和光同尘”的出处。这段话的意思是,隐藏起锋芒,消除纷纷扰扰,收敛自身的光华,混入尘埃之中。

越是有修养的人为人处世越谦卑,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不示人以骄傲,不显露自己特别之处,显得很普通,与大众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没有让人难以亲近的高高在上之感,与人融洽相处。

人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而修炼过程是一个收敛锋芒的过程。

当一个人懂得收敛自己的光芒,能够做到内敛、收放自若的时候,他就成熟了。

当一个人含而不露、宠辱不惊的时候,他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时候,他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


本文地址:https://www.best73.com/zdmzt/185938.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