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及时抢!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安娜死了吗?——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安娜死了吗?——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时间:2021-08-06 14:19:12 来源:百思特网 作者:bianji456

安娜卡列宁娜读后感(安娜死了吗?——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很久之前就已经读过,拿起再次重温,又看了2012年版的电影,被安娜迷人的形象所深深吸引,她的坚强,她的大胆,她热烈的、不安分的灵魂,以及她对爱情的渴望……不论是处于当时的十九世纪俄国还是现在的社会她都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有一种被压抑的生气, 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 盈盈的樱唇中拂过,仿佛她身上充满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了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中闪烁着” 。她眼里的光,是她内心的火。

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典型环境就没有典型人物,比如说卡列宁的哥哥尼古拉,与现实中列夫托尔斯泰的哥哥颇为相似,作为一个上层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尼古拉的放纵,不是单纯地追求肉欲的享乐,而是对社会的失望与宗教的理想破灭的自我麻痹。设想在尼古拉的典型环境里,若没有贵族的那些代表人物,不放在当时俄国的社会大背景大环境下,就无法造成当时俄国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的普遍悲剧。

安娜死了吗?——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列夫托尔斯泰晚年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形成的基础,安娜的存在是以当时俄国贵族阶级中新势力代表的出现为基础的,她就是围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安娜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有相似之处。她有强烈的女权主义精神,她认为女性不是男性的附属品,有感情,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对生活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希望通过爱来彻底解放自己,表现自己的个性、人格。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显示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制度的挑战,安娜是走在时代前沿的新女性。但是客观环境与她自由的个性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当时社会其他伯爵夫人、公爵夫人等女性的伪善是与安娜的真挚与热情格格不入的,所以,安娜被上流社会放逐了。

托尔斯泰也是细节描写的大师。“ 我听说 你打死 了一只熊了 ” 吉提说 努力想用叉子去叉住一只要滑落下去的执拗的香 茹而终于徒劳倒使露出她的雪白手臂的袖子 的花边颤动着。 “你们那里 有熊吗 ”她加上说 掉转她那迷人的小小的头向他微笑了。……这是吉蒂和列文在宴会上不期而遇时吉蒂向列文说的话。托翁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把吉蒂与列文相互爱慕的感情描写的淋漓精致。以及之后列文和吉蒂在桌上互诉衷肠,托翁同样写出了他们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我们便在脑中勾勒出了他们鲜活的形象。再比如说列文第二次去吉蒂家求婚时列文的心里描写,他如何早起,如何等待了一夜,如何进入吉蒂家的门等等,都是细节描写的体现。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最高点可以说是由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座并屹的巨大山峰达到的。这两位艺术大师都极其真诚,都拥有巨大的天才,都紧张不安地探寻真理,并且最后都诉诸宗教的精神。

托尔斯泰更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过程的形态和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心灵的辩证法。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托尔斯泰注重描写“心理过程本身”。“过程性描写”是他的“心灵辩证法”最具个性的特点。即重视心理过程本身,而不再只描绘心理变 化的原因和结果。 托尔斯泰巧妙地对笔下每个人物的心理 刻画得具体而细百思特网致, 无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的波动 多么突然,却不局限于瞬息之间的表现和刻百思特网画,而是把它们 作为一个人内心世界连续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链环来描 写,将人内心如何从一种情感逐渐转变为另一种情感表达 得淋漓尽致。

《安娜卡列尼娜中》无处不体现着心灵辩证法:安娜初次在火车站与弗朗斯基见面时,“荡漾在她明亮的眼睛 和弯了弯朱唇的微微一笑”、“有意收敛的眼睛里的光彩”和“抑制不住的生气”,体现出安娜的生机活力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为后文作了铺垫。第二次在奥博朗斯基家里与弗朗斯基跳舞时, 她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和兴奋”,努力克制却又克制不住。第三次在火车上遇见弗朗斯基时,她很久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想表现出严肃的样子,“却又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和生气”,她想要摆脱弗朗斯基,可见到他时却不由自主感到高兴,已经不能克服自己那种被追求的愉快。 三次相遇,安娜的心理逐步变化,虽然她渴望爱情,却又对此感到恐惧,力图回避,但是激情和被抑制的生气逐渐被释放。托翁的心理描写却并不是简单的描写, 而是人物的复杂的心理剖析,将它一层层、主次分明地揭示出来,使安娜作为一个 生动的女主人百思特网公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安娜死了吗?——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2012年电影版安娜

与托尔斯泰着重展现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不同, 陀思妥耶夫斯基惯于捕捉那些转瞬即止,稍纵即逝,飘忽不定,摸不透的思想情绪,着重刻画人在内心极端矛盾的心理状态, 展现地是人的灵魂中善与恶的变幻以及与之相伴的内心斗争。黑塞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并不正确,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的是人内心的全部深度。”人的内心世界的意识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下意识、潜意识在意识结构中属于深层次的东西,埋藏于人的内心的最底层,通常不容易显露出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总能把人的心灵深处的全部东西都翻搅上来,一一呈现于我们眼前,使我们能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洞若观火,明察秋毫。

托尔斯泰写安娜,是自己对人生的一种疑惑,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没有把答案写出来,我看了《复活》,认为托翁把答案写在了玛丝洛娃的故事里。托翁从早期的虚无主义者最终转化为一个存在主义者。《安娜卡列尼娜》的问世正处在托翁转变的瓶颈期,”死亡”就是瓶颈的症结所在。托翁寻找答案的过程也恰恰体现在列文和安娜在命运面前反复的挣扎、矛盾、惶恐还有疑惑中。

安娜和弗伦斯基的爱情使她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她的生命中迸发出了热烈的激情,而安娜的激情与当时社会的制度、法律、道德相冲突,所以她用这种不理性的爱情来释放生命如同飞蛾扑火,最终导致了她的毁灭。另一方面,安娜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是局限的,她后来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意义都依托在了爱情中,当她没法接近自己的儿子时,她的世界中除了爱情没有其他,所以,当激情过后感情开始变淡的时候,她变开始变得猜忌、怀疑,她怀疑弗伦斯基是否还爱着她,从而让她的全部生命的意义都不存在了。她不断的自我审判,她的爱情自私,她的爱情洁癖,一步步把她推向毁灭。所以当她对爱情失望的时候,她生命的意义也就不在了,卡列宁不会再接受她,也不让她见儿子,伏伦斯基也是抓不住了,自杀,是她的解脱。当爱情中的激情慢慢消退时,只有懂得爱的真谛的人,知道如何真正去爱的人才能在爱情中培养更加稳固的情感。显然安娜不明白如何去做,她的武断也说明了她没有这个勇气和智慧。

列文,同样也在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但是列文和安娜最大的一点不同之处在于,列文会不断思考,不断地在生活中找寻找他生命的意义。列文一开始埋头工作使自己忙碌起来( 虽然安娜是曾经试图这样,她说自己在写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小册子,但是这样做没有让她心情平静和充实并且找到生命意义之所在)当他哥哥尼古拉去世时,他开始思考“死亡”这一问题;当他爱情中的激情还有他的婚姻被生活的琐碎小事冲淡,磨平的时候,他感觉到了疲惫和无所适从,正是这时候他意识到仅仅通过爱情不可能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他爱吉蒂但是他知道这不是他生命最终的意义,于是他把自己又投放于劳动中、打猎中。但是最后列文是通过一种信仰,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在我看来,列文的思考和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通过他的不断探索和对不同方式的实践获得的。爱情、婚姻、家庭、劳动、打猎,都不能使他的内心得到拯救,最后发现,不理性的情感和想法必须通过不理性的方式与感悟才能调和,只有通过信仰才能化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在宗教中获得救赎,也突出了人性之本——善。列文和吉蒂其实恰好也是托尔斯泰和他自己夫人的投影,所以文中的列文也总是如同托尔斯泰本人一般,不断进行人生的思考,并不钟情于奢华的上流社会而寄托自己的人生于庄园。

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一直贯穿着“死亡”这一线索。从安娜下火车与弗朗斯基相遇的时候遇见有人在火车站自杀到安娜生她与弗朗斯基孩子时的与死亡擦肩而过,再到弗朗斯基开枪自杀,尼古拉的去世,列文不断涌现的自杀念头。然而在死亡面前又不断涌现出“新”的事物:列文哥哥死的时候刚好吉蒂怀孕了,安娜在分娩快死时对卡列宁的忏悔使得卡列宁闪耀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列文思考完关于死的问题后沐浴在一种善和温暖信仰的光辉中。这些正是托翁在死亡中设置的一种启示,关于爱情、道德、生命还有信仰。

安娜死了,我觉得安娜的死亡的确是一种终结,她活在一个不容爱存在的时代,但是她的高尚她的纯洁她的反抗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她的死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本文地址:https://www.best73.com/zdmzt/161728.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