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及时抢!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时间:2021-07-30 16:13:12 来源:百思特网 作者:bianji456

中国人的山水观!(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论语 雍也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知”,音zh,同“智”;乐,古音yo,喜爱的意思。

孔子认为,智慧的人喜欢水,而仁爱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喜欢动,人爱的人喜欢静,智慧的人会感到快乐,而仁爱的人,会长寿。”

有人解释,聪明的人会快乐,聪明和智慧是不同的,像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快乐吗?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只有智慧的人,才会快乐。

苏格拉底还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个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间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转个身都困难,你还乐什么呀?”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换思想,交流感情,这难道不高兴吗?”

过了一段日子,朋友们一个个成了家,先后都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了,他仍然很快乐。

那人又问:“你孤身一人,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我有很多书哇,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随时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能不高兴呢!”苏格拉底,才是智者,他的学生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仁者寿,即德者寿。出《礼记中庸》引孔子:“故大德,必得其寿。”德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谓道德崇高者,怀有仁爱之心,胸怀宽广的人容易长寿。仁者,就是有德性修养的人,自然心宽,所以有谚语:“德高人长寿,心宽福自来”福寿双全。

山水对中国影响至深,直接影响了几千年中国人的心态,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以及中国人的传统生活。

自然山水通过人的感官和思维进入人的认识领域和精神世界,便成为人类的“精神食粮” 。这种以山水为精神食粮而创造的文化体现在山水道德哲学、山水养生哲学、山水美学和山水文学和山水园林等诸多领域中。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山水比德,是指以山水形容仁者和智者,意指"仁义的人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大山一样稳重、安宁。"水是柔、动、善变的,山是刚、静、恒定的,将自然山水草木形貌与人的品德意象化,从而使得自然风貌与人的气质相通,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水是柔、动、善变的,山是刚、静、恒定的,将自然山水草木形貌与人的品德意象化,从而使得百思特网自然风貌与人的气质相通,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水是柔、动、善变的,山是刚、静、恒定的,将自然山水草木形貌与人的品德意象化,从而使得自然风貌与人的气质相通,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水是柔、动、善变的,山是刚、静、恒定的,将自然山水草木形貌与人的品德意象化,从而使得自然风貌与人的气质相通,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山水的养生哲学

聪明人和山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 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 以能够长寿。

曾子曰:“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在曾子看来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

千古美谈“坐怀不乱”的典故,出自春秋时期的柳下惠。坐怀不乱,家喻户晓。“至圣”与“亚圣”孔孟,对古圣先贤柳下惠推崇备至,孔子称他为高尚的“逸民”,孟子赞他为“圣之和者”、“百世之师”。孔子称贤,孟子尊圣,可谓德隆道尊。而“和圣”柳下惠,享寿百岁,却是鲜为人知。作为柳下惠后裔,根据我家藏的《展氏族谱》、《柳氏宗谱》等家谱文献资料,我不揣浅陋来介绍一下柳下惠长寿的秘诀,以飨读者。

根据《圣祖年谱》、《展氏世纪》记载:“周平王五十一年,鲁隐公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午时,火光入室,文鸟鼓舞,禽生于鲁地。”“周襄王三十一年,鲁文公六年冬十二月三日,禽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百岁。”可以知道柳下惠出生于公元前720年11月18日,逝世于公元前621年12月3日,享年百岁,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折不扣的百岁老寿星。

如今,医疗发达,食物充足,人活百岁,不足为奇。但在二三千年前,人活百岁,却鲜有其人。古有“七十古来稀”之说,人活七十,已很稀少,活到八十九十,更是凤毛麟角。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的山水文学

自古以来,山水文学占据着文学天地的重要一席。无论是诗词还是辞赋,以及近代的散文,山水都是文人创作的源泉。李德辉提出,古代之所以会有如此众多的山水作品,是因为山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文学创作的取资对象。祖国大地气象万千的壮美山河,乃是文学家取之不尽的泉源。

“山水”一词起源于《山海经》,并为“山水文学”的创始奠定了语词基础;刘勰与萧统赋予了“山水文学”美学、文学及文体学属性,此后,与山水文学相关的山水诗、田园诗、游览诗、行旅诗、游记、山水小品、旅游文学等名目才流行起来。

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

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天。”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山水画艺术

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

2019年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以1.265亿元成交。“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句出《世说新语》,乃晋顾恺之答客问,称会稽之山川秀美处。一九五六年夏天,李可染有八省写生之旅,在浙江会稽境内,过山阴道中,偶然遇雨,见茂林葱郁,听奔流如管弦,已成心中意象,再读前贤名句,遂有感而发,日后引此为创作题材,遂成“千岩万壑”之图。

中国山水园林文化

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被称为中国“文化一绝”。中国古典园林是“袖珍山水”或“缩影山水”或“咫尺山林”。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精妙曲折,被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在山水骨架中为山型园林,在儒学的影响下人文气息比较浓,园中多有楹联题匾,而且建园手法多样,如框景,仿景等,是人型园林。就连园林与宅院的布置上也是前宅后院 这与儒学的先入世后享乐的观点是一致的。且最高境界是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诗人画匠也积极参与到园林设计中来,如王维的辋川,苏州的狮子林(如图),讲究可观,可游,可居。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的山水游学

木心:如果说风景很美,那必是有山有水。现代人旅游,休闲都离不开山和水。

其实中国文人书生早就有着游学传统。儒家“行万里路破万卷书”,“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

道家主张“逍遥游”,不计功利,不受限制,爱山泽之游,崇尚自然,

回归自然,观览万事万物的自然真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

“仙游”:追求成仙而碾转于奇山异水。寻找具有道风仙骨的自然山水,在僻静幽静的山水中游览、修炼。

佛家倡导,云游天下,问道求法,拜师访友,称为“佛游”。

圣人、贤者、高百思特网士必有山川之游。

唐代山水田园之游。李白一生游历名山大川,杜甫也有少年游,曾作三首《望岳》。

徐霞客是游学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中国驴友的鼻祖。《徐霞客游记》是把科学和文学结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泰山,其南麓始于泰安,北麓止于济南,横跨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整个山脉绵亘一百多千米,盘卧四百多平方千米。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正因其气势磅礴,故素有“五岳之首”、“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孟子尽心上》有百思特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5元人民币的背面就印有由著名山水画家李叔平先生所绘制的泰山雄姿图,而且图上还有一行小字“五岳独尊”。泰安因为泰山而得名,从古语“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之中而来,山东泰安就是这样的城市,因为濒临泰山,既有壮观秀丽的风光,又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可以说凭借一座山而举世闻名。

因为有了水,一个地方就有了灵气.位于杭州市市中心西部的西湖,总面积49平方公里,它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也因此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2011年西湖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杭州因为有了水,让杭州成为了人间天堂。没有了西湖,杭州是杭州的西湖,还是西湖的杭州呢?

清朝学者张潮的《幽梦影》中提到:“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核心是,强调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国南方遭遇特大洪水袭击,鄱阳湖和太湖救急,影响了经济和很多人的生命安全,通俗地讲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与自然和平共处,而不是战胜、征服自然。人要遵从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本色,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时代的"天人合一“的发展观。

中国人的山水情结

德国汉学家顾彬在桂林水印长廊的一次文化沙龙上,也曾认真谈起过中国山水,非常有趣。他说:“如果我们从德国,也可以说从西欧、欧洲来看山水的话,我会发现我们德国到18世纪末,我们的文人还没有发现山水。我们的山很高、很危险。原因可能是你们(中国)的山水和我们的山水不一样,可能你们的山水比较可爱,像朋友。到18世纪末以前,欧洲人基本上没有发现山水。山水能够让人安静。山和水能够作为我们的朋友,在18世纪末以前的欧洲,是不可能的。你们的贵族发现了山水的美。反正王维最有名的诗,都跟山水有关系。我第一次在桂林爬山,是1975年,桂林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特别的山,看起来是假的,但它又是真实的存在。我觉得太美了。”

山水,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性格。比如我们常讲: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每个国家都有山有水,可是只有中国,山水融入了我们的性格,成为了我们的哲学、文化和境界。


本文地址:https://www.best73.com/zdmzt/158468.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