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及时抢!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1-04-04 15:17:45 来源:百思特网 作者:思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涉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出发,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据此,文章进一步归纳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常见症状及其特点,并分析了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因素,以期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



一、引 言

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情况看,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生活有满足感,对美好的未来有向往;有较健全的意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自我调节。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近年来一系列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难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从高中进入大学,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有非常大的变化,社会活动越来越多,人际关系也比以前更加复杂。这些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想法造成极大的冲击,容易使大学生感到迷惑和无所适从,如果调整不好心态,就会影响正常的学习、交往并且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心理障碍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是他们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大学生是否得到社会成员自身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扮演得如何,一旦在此方面存在问题,就会出现以下几种学习心理障碍:

  1、厌学。厌学是学生回避或厌恶学习的内在反应。这类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被动的,低层次的,如为了混个毕业文凭,将来好找工作,为了不被别人看不起,为了父母的尊严和面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迫不得已来上学。他们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还一些学生根本不学,你要问他,他说“我不想来上学,可是父母硬逼着我来上”。这些大学生既因为成绩差产生自卑,又极自尊,怕人嘲笑,在家瞒父母,在校应付老师,有一种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在调查中有些学生说“语文、写作闭目养神;政治全体素静;外语梦游西天;数学目瞪口呆;物理黑板上开电车;计算机上网聊天;机械纸上画飞机。”虽然同学们归纳出来的不十分严谨,但这也说明同学们目前学习情况的反映。

  2、考试焦虑。在调查中有些同学生说:“平常在班上学习成绩还可以,但一到考试,成绩不理想,准备好的东西都忘记得一干二净”,造成试诺恐惧。还有些同学,平常学得不好,也没好好学,临考试前,不睡觉做准备,害怕考试不及格,害怕父母说,害怕毕业拿不上毕业证等等,给自己制造紧张情结,产生心理压力。

3、作弊。作弊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作弊者为了考试成绩铤而走险,一段时间处百思特网于紧张状态,在考试时,东张西望,口袋里装上预先准备好的纸条,一旦被抓住,就要在公示栏里向全院公布作弊的名单。我们调查过作弊的学生,他们说:“作弊被抓,我们也有一种说不出的羞愧,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坏事,抬不起头来,但为了及格,我们什么都不顾了,抓到倒霉,找不到万幸。”

(二)人际交往问题障碍

我们在调查中,大一新生主要表现为生活适应障碍;大二学生主要表现为情感困扰和学业问题;大三学生主要表现在就业上。 目前困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交往,现在有些大学生是家中独苗,父母都非常疼爱。一旦进入大学,面对新同学、新朋友,不知道怎

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最突出的一点

  1、性格缺陷。有些学生不能吃亏,什么事都爱占上风,比如有位同学的MP3被别人悄悄拿走了,保卫处查到是XX学生拿走了,当我们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不惯他的言行,看不惯他的傲气。因为我干什么事说什么话,他都跟我做对,我就要报复他,以求得自己心理痛快。 还有些学生怯懦和自卑,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担心别人耻笑自己;还有些学生表现为处处与人作对,搞恶作剧,无理取闹,破坏公物和公共秩序,逆反心理明显,常常是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叫他打狗,他偏要赶鸡。

  2、人格异常。人格异常,又称病态人格。通常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反社会人格。这类学生表现为高度的利己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自尊心极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情结不稳定,对人冷酷无情,以损人利己为乐,有很强的占有欲和攻击性。其二,偏执性人格,这类学生表现为主观固执,敏感多疑,狂妄自大,妒嫉心强,常将自己的过失和受到挫折归咎于他人或推诿于客观原因,常与其他人发生口角,人际关系不和谐。

3、代沟障碍。代沟障碍是一种必然的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以前对父母又变为理解期,,40岁以前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会真正了解认识自已的父母。在现代社会代沟表现得极为明显、剧烈。代沟双方心理承受力都异常脆弱,互相指责对方不理解自己,尤其是年级较大的人们,死活看不惯有些年轻人穿的奇装异服,说起话来,大话多,身上穿的名牌多……等等。比如在调查中其中有一题让同学们谈谈早恋的看法,同学们都能大胆直白地说了自己的看法。我听完就难以接受。女生说如不被男生追求,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是否我长得不够靓,是否我不优秀,是否……?男生说如我与几个女生交往,那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有本事。其实代沟是根本无法也没有必要去缩减和消除,只有顺其自然。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特点


  (一)心理不健康者比例较大

近年以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同研究框架下的、大量的统计数据无一不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一项针对浙江四所高校的统计分析认为,大学生中“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基本掌握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45.13%,而47.51%的大学生只是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所了解。80.38%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基本健康,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一般的学生达到60.24%。”,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


   (二)心理不健康者比例逐年增长的趋势

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天津市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8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主要是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同时期国家教委对12.6万大学生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发病率高达20.23%。进入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在大学生中又增加了。此外,由于恋爱、学业、人际关系原因自杀的学生也年年增加。正如前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日趋多元化发展,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式的清静之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表现形式多样产生原因也较复杂

宏观地讲,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习、就业、恋爱、社交等几个方面。事实上,这种影响机制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许多。研究表明,“在敌对性、恐怖与偏执上,女性比男性更为突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优于非独生子女”,“非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状况优于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统计,求询者的大学生中以神经症性障碍占大多数,高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症状

(一)神经症

神经症也叫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有五种。(1)焦虑症。焦虑症是人体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具体来说,个体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由此产生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成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强烈的焦虑反应,长此下去,极有可能形成焦虑性格。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通常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焦虑与考试焦虑两个方面: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考试焦虑——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同学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都较为突出,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以及面对暂时的成绩排名落后的现象,部分同学无法适应,无端担心考试失败,进而产生考试焦虑情绪,不能自我调节。

(二)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因过度忧愁和伤感引起的情绪体验,它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表现麻木或冷漠。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当个体对战胜挫折自感无能为力而失去信心和勇气时,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期望,就对追求目标失去兴趣,而表现出冷漠、麻木状态。

(三)强迫症

强迫症是青年期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病人清楚地认识到,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

(四)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难以理解。患者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但不能自我控制。恐怖症有以下几种表现: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等。

(五)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多发心理性疾病,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神经精神活动能力减弱。

五、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首先是充满远大抱负与现实经验不足的矛盾。大学生抱负远大,忧国忧民,但是由于大学生还未真正走上社会,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因此大学生经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彷徨,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问题。其次,要求他人尊重与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很多大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喜欢别人干涉、指责,但对他人却缺乏尊重,还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致造成自命不凡、虚荣清高的个性缺陷。第三,思维独立、批判性强与识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矛盾。大学生思维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增强,但辩证思维还不深刻,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敏锐,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发展,因而大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和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社会思想多元化,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使人们产生紧迫感、压力感以及心理上的距离感。很多学生在中学成绩优秀,受到学校“重点培养和保护”,进入大学后失去了这种优势和地位,产生心理失衡。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子女只顾学习,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生活懒散,缺乏纪律性,自理能力极差,抗压能力不强。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调查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就目前的现状看,大学生的精神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

 (一)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大学不统一,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二)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还有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述说衷肠。”这句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导致大学生交际困难有以下几个原则: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对其教育不当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由于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家长的过分包办使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三)对网络产生过于强烈的依赖性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了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一大诱因。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已成为家长、老师及教育界人士棘手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独生子女从小就备受家人的溺爱,缺乏集体合作精神。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常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性,而这些习性则成为诱发心理疾病的原因,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四)情感困惑和危机

  当前,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的性困惑问题,在性意识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中产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这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变异,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此外,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等

六、措施与对策

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当前各种环境复杂多变,只有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才能确保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一代大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于学校制定的作息制度,应该严格执行、认真遵守。大学百思特网生要建立和谐、适度的学习节奏,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一)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重,一切从革命利益出发,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最高利益,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的正确人生观。消除他们在学习、工作上怕吃苦,生活上图享受,心理上怕挫折的消极思想,尤其是入校新大学生,一定要进行人生观教育。再次,政治思想教育要与荣辱观的教育相结合,“八荣八耻”教育,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要让他们分辨清楚,朝着积极健康的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维敏捷。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紧紧抓住影响大学生政治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群体意识和个体意识和辩证关系。如不关心集体,不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强调个体意识的多样性,而否认群体意识的统一性,并演化成极端的个人主义,则是错误的。其次,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竞争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竞争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对大学生成长是有利的,但也要看到资产阶段竞争观对大学生的误导所产生的结果。为此,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去陶冶学生;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去教育学生;用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去引导学生,塑造一代有高尚人格理想和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青年大学生。 做学生思想工作很难,为祖国培养人才任务很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去追求。我们坚信必定会塑造出高素质的能够迎接市场经济挑战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学生。 
  (三)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为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四)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做到心理健康。首先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考试失利、恋爱受挫、人际冲突等均会引发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时他们必须及时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疏导的方法有合理宣泄、注意转移、目标升华等。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机会。大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业余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业余爱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缓解紧张情绪,维护身心健康。另外,通过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养成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五)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
  心理咨询是指来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针对咨询的人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并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当然,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七、结 束 语

现代社会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对大学生而言,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迫切任务。

( 一)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真正培养出不仅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二)大学生处在心理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一定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健康水平低的表现。为此,我们要把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区分开来,调查发现,真正有心理障碍患者只有5-10%,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很少。

( 三)求职期望值过高。许多大学生认为,十几年寒窗苦读,耗用了小半辈子的时间,当然希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谓满意按大众的标准,是单位较有名气,待遇和福利不错,有发展前途,最好是从事自己所学专业。但现实是完全符合理想条件的工作甚少。大学生要了解和接受客观就业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有些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以致错过了很多机会,当错过机会又很失落,随着时间的流逝焦虑也不断加重。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在了解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促使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如果能通过求职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都是非常有用的。

(四)就业压力大。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百思特网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有些毕业生说“上大学难,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累酸了腰,跑断了腿,到处散发个人简历,用人单位都说回去等消息,害得我们整天把手机放在兜里,睡觉时都开着,怕错过用人单位的回复,上课时也忍不住要看着手机”。

(六)大学生心理出了问题,他们不愿意去找老师倾诉,更不愿意什么心理咨询,好像觉得自己心理没有病一样。其实大学生需要的就是倾诉,但有时给同学说又不能得到很好的排解,这让他们心理很矛盾。在调查中大学生40%左右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心理障碍”,尤其是这二年来大众传播媒介大量报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大学生自杀、杀人等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恶性事件。自去年看报导全国大学生自杀事件就高达116起,其中83人死亡。这就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


本文地址:https://www.best73.com/news/76710.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