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及时抢!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张氏四姐妹(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

张氏四姐妹(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

时间:2021-04-04 15:02:16 来源:百思特网 作者:best123

张氏四姐妹(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民国时期的才女用“百家峥嵘”来形容也不为过,诸如张爱玲、林徽因、萧红等等,她们的才华被后人所称许。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而在众多才女中,来自一个家族的却很少,除了人们熟知的“宋氏三姐妹”,还有声名卓著的“张氏四姐妹”。


张氏四姐妹,本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四个女儿,在书香的浸润下,她们气质如兰,因此也被称为“张氏四兰”。


叶圣陶曾说“谁娶了她们其中一个人都会幸福一辈子”。


四个姐妹个个有才有貌、多才多艺。因为所嫁非凡,四姐妹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然而,也因为说不清道不尽的“情”字,让四姐妹的人生境遇不尽相同,有的让人羡慕、有的让人唏嘘。


2015年,四姐妹中最小的张充和在美国逝世,随着“民国最后一个大家闺秀”的陨落,也为这段绝代风华与生活浮沉的民国往事画上了终止符。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九如巷姐妹花


张家是晚清时安徽合肥赫赫有名的四大家族之一,张氏四姐妹的祖父张树声与其他几家的代表人物龚镇洲、李鸿章、段祺瑞齐名。


曾祖父张树声为晚清重臣、淮军名将。到了父亲张冀牖这代,依旧是名门贵族、生活优渥。四姐妹的母亲陆英家底也是十分雄厚,结婚时,嫁妆排出十条街。


奈何母亲短命,只活到36岁便香消玉殒,留下四个女儿和十个儿子。


这四个女儿便是后人口中的“张氏四姐妹”。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她们的出生历经清政府到民国的历史转变,她们的存在也为民国的画布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个姐妹都出生于合肥龙门巷张公馆,也就是父母结婚的地方。除了四姐出生后被过继给没有孙女的叔祖母,直到叔祖母去世才回到姐妹身边。


世界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人的性格也大抵如此。


三个年长的姊妹生长在同一屋檐下,但性格却不尽相同。


大姐元和文静端庄,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在大夏大学读书时,因长相秀美、气质尊贵,被封为“大夏皇后”。


虽然表面上娴静寡言,但元和的骨子里却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


二姐允和身材瘦削,但在小小的身躯里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允和算是四个姐妹里最理性、也最自由奔放的。她语言俏皮,睿智幽默,一度被称为“小辣椒”。


大姐二姐作为家里的两个长女,受到父母的宠爱自然不少。相比之下,三妹兆和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那个依旧摆脱不了“母凭子贵”传统思想束缚的年代,全家人都希望陆英的第三胎是个儿子。


可奈何又是一个女儿,所以兆和的出生并不讨喜,家人也没有给她倾注太多的爱。

母亲也常常无暇顾及她百思特网,就丢给她一串糖葫芦,让她自己玩。


渐渐地,这种不被大家关注的生活,培养了兆和宽容、忍耐、沉默的性格。小时候,即便二姐抢她苹果吃,她也不吭一声,只是默默地忍下。


与大姐的文静却颇有想法,二姐外向且乖张相比,兆和的性格柔弱了许多,这也为她日后的生活选择埋下了伏笔。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伴随读书和昆曲成长


张氏四姐妹成长的时代不再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没有了封建男尊女卑思想的裹挟,四姐妹的成长更加悠然。


加之父亲为人开明,对教育尤为重视,父亲没有重男轻女,也没有让四姐妹甘当温室的花朵,而是要把女儿培养成气度不凡、学识过人的女子。


正是时代的宽容和父亲的教育,让四姐妹成为有才有德的女子,也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父亲酷爱读书和昆曲,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女儿识百思特网字、阅读及曲艺。


张家的一楼有四个大书房,二楼则是藏书的库房,有数以千计的古籍书卷。就连院子的走廊上也随意刻着古诗,可以让孩子们始终沉浸在书香氛围里。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大姐二姐三姐早早就识文断字,还通读了《红楼梦》《桃花源》《牡丹亭》等古典名著。四姐虽然没有沐浴父亲的教育,但是也在叔祖母的精心养育下,琴棋书画、饱读诗书。


四个姐妹年纪轻轻,就才学卓群。


在民国,广泛流传这样一段话“林徽因的诗歌,张允和的书法,潘素的画”。二姐张允和的书法足以与林徽因的诗和潘素的画相媲美。


张允和的小楷骨力深蕴,她也因此被誉为“当代小楷第一人”。


当时昆曲是最高雅的娱乐,因为父母都爱昆曲,张氏家里总是昆曲绕梁。


除了二姐对表演昆曲相对缺乏兴趣,更喜欢书法和写作以外,其余三姐妹都喜欢昆曲表演。


夜色阑珊、低吟浅唱,四姐妹沉醉在昆曲的曼妙情境中。在世事动荡的时代,昆曲给了这个缺少母爱的家庭以温暖,也让四姐妹用旷达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的周遭。


如同她们迥异的性格一样,三个姐妹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大姐元和喜欢扮演高贵小姐,与她的气质极为符合。


三姐兆和不喜欢扮演规规矩矩的角色,而是喜欢滑稽戏。四姐充和除了对昆曲颇为热爱,在诗词歌赋方面颇有天赋。


四个姐妹在才学上不相上下,集聪慧、秀美、才识于一身,成为耀眼的星光。


这个时候她们还不知道,与文字和昆曲的不解之缘,将会贯穿她们的一生。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同样嫁“穷小子”,有人幸福、有人唏嘘


四姐妹的婚姻都是“才子佳人”的组合,自然是很多人羡慕的。


然而,在那个战乱时代,情感也被蒙上了灰色的阴影,才子佳人的组合却并不只有幸福——有的感情走过战乱甜蜜如初,有的则被战火和距离所稀释。


四个姐妹中,感情最被后人知晓的算得上是三姐张兆和和沈从文的爱情。


那句著名的情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不知打动了多少痴情女子的心,却唯独在最开始没有打动张兆和。


1928年,26岁的沈从文到中国公学任教,对小自己八岁的校花张兆和一见钟情。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某天,张兆和收到一封薄薄的信,拆开来看,才知道是自己的老师沈从文写来的,张兆和十分意外。


随后,沈从文一封接一封的情书纷至沓来,这让对爱情还不甚懵懂的张兆和非常困扰。


张兆和拿着情书找到时任校长胡适,想让胡适劝劝沈从文不要再写信了。


得知此事,沈从文知道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没再苦苦纠缠,想等到张兆和懂得自己的这份爱,再续缘分也不迟。


痴情的沈从文一直等到张兆和毕业,依旧没有放弃对她的追求。这天,沈从文找到张家,不料张兆和没在家,便回住的地方了。


情窦初开却又有些羞涩的张兆和归家后,在姐姐的劝说下,去找沈从文来家里做客,也是从这刻起,张兆和被沈从文的才情和儒雅所打动。


在当时来看,虽然沈从文是老师,但他出身湘西农村,14岁便不再上学,与从小饱读诗书的名门之后张兆和相比算不上“门当户对”。


然而,所有防守都败给了沈从文疯狂的情书攻势。


1933年,23岁的张兆和嫁给31岁的沈从文。


本以为婚后会非常幸福,可张兆和终究是不理解沈从文的文艺情怀,而沈从文也辜负了张兆和的爱。


在张兆和怀孕期间,沈从文找到精神眷侣,出轨诗人高青子,虽然在林徽因的劝和下,张兆和勉强放下自尊,维持婚姻。


但破裂的婚姻已不再如从前。


从甜蜜到出轨,门不当户不对,张兆和带着善良和隐忍陪沈从文过完一生,别人眼中的佳人配才子,却一生处于失落的婚姻里。


到了晚年,沈从文生病,张兆和一直陪伴身边,沈从文临终前表达了对张兆和的愧疚。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但孰对孰错,无人知晓。


就像张兆和在《从文家书》后记中写的:“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


两个人的婚姻从一杯甜酒变成一杯苦药,不免让人唏嘘。


但不容置疑的是张兆和从未责怪自己,而是坚定、安然地接纳每个自我选择的结果。


与张兆和与沈从文勇猛的爱情攻势相比,二姐张允和和著名语言文学家周有光慢慢升温的感情,更贴近细水长流婚姻的模样。


1925年,16岁的张允和正上初中三年级,认识了同学的哥哥周有光。因为两家住得很近,便经常一起玩耍。


缘分的力量,似乎从来都说不清楚。


起初两人都在苏州,后来周有光到上海读书,张允和也到上海读书,两人经常漫步江边。


再后来,更巧的是周有光到杭州,张兆和也到杭州,每逢周末,两人一起欣赏西湖美景。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不在一起的时候,两人总是有意无意地写信来往,嘘寒问暖、分享生活琐事。虽然最开始是以朋友身份相处,但渐渐地彼此互生爱慕之情。


周有光祖上是名门望族,到了父亲这代却家道衰落。他虽然有才华,却担心贫寒的他不能带给心爱的人以幸福。


张允和一句“幸福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打消了周有光的所有顾虑,在父亲的支持下,两人于1933年4月步入婚姻殿堂。


那年,张允和24岁,周有光27岁。


在此后70年的婚姻生活里,两人亲历了苦难和战乱,始终相濡以沫,被称为“民国爱情的绝唱”。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张允和曾赠俞平伯夫人诗句:“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这也是对他们自己爱情婚姻最好的诠释。


二姐张允和和三姐张兆和同年、且都与文人结婚,而婚后生活却走入两条不同的轨道,让人不禁感叹造化弄人。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因昆曲结缘,曲终人不散,白首不相离


四个姐妹中,二姐和三姐的婚姻都源起文字,大姐和四姐的婚姻则都与曲艺分不开百思特网


大姐张元和不擅交际,却非常有主见,马上到三十岁还没结婚,在那个时代算是罕见,也成为很多人的谈资。


但她的心一直很平静,因为她无比确定自己在等待一个让自己仰慕的人。


直到她遇到了小生名角顾传玠,那颗躁动的心终于无法平复。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那是1929年,张元和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当时顾传玠随戏班子到上海演出。


张元和非常想听顾传玠演唱《拾画叫画》,便给顾传玠写信,就这样两人结识。


一个是地位低下的名伶,一个是出身尊贵的张氏皇后,顾传玠被张元和优雅高贵的气质所吸引,张元和则沦陷于顾传玠婉转流丽的歌声和温文尔雅的表演中。


一时间,两个人的爱情轰动了整个上海滩,成为小报的头条,高贵的“大夏皇后”被外界认为是“下嫁”。


可是,父亲很开明,尊重张元和自己的选择。32岁那年,张元和与顾传玠喜结良缘。

这段冲破传统价值观束缚的爱情,也让人感叹爱情力量的伟大。


此后一直到夫妇俩在一起时,无论生活有多困难,也都没有离开过昆曲。


两人的爱情,源于热爱昆曲,浓于志趣相投。


1965年,55岁的顾传玠在台湾去世。此后,张元和半个世纪身处异国他乡。可以说,张充和一生痴迷昆曲,也优雅迷人地活过了一百岁。


四姐张充和的爱情也离不开艺术的指引。虽然四姐妹都被称为“一代才女”,但传统文化功力最深、才艺最广的,还是四姐张充和。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教育家章士钊类比她为蔡文姬,张大千看完她的表演当即作画,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李清照”。


张充和才貌双全,自然不乏追求者,其中对她一见倾心的就有著名的诗人卞之琳。


卞之琳《断章》中的四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为张充和写的。


奈何天生浪漫的张充和却不喜欢同样浪漫的卞之琳,而是最终选择了踏实的汉学家德裔美籍的傅汉思。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两个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婚后一直致力于汉语言的传播。


晚年,张充和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好友浅唱昆曲。


2015年,101岁高龄的张充和离世,至此张氏四姐妹成为绝响。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绝代风华与生活浮沉


姐妹四人情系昆坛,毕生为昆曲事业而奔走,不遗余力,谱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1986年,大姐元和四姐充和从美国归来,四姐妹在北京团聚,为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八十岁的元和与七十三岁的充和联袂演出《游园》。


这是四姐妹最后一次团聚。


四姐妹共同在文化昌荣的民国,虽然受到文化浸染,但也经历战乱,有人挣脱传统价值观的束缚,选择自己的爱情。


也有人在众多追求者中,始终清醒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有人的爱情轰轰烈烈却惨淡收场,也有人在细水长流的爱情中度过一生。


四个姐妹相继离世,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

张氏四姐妹个顶个的旺夫相,堪比宋氏三姐妹,谁娶谁功成名就


回顾四姐妹的一生,她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培养。


虽然经历不同,面对时代变迁和生活的变化,四姐妹一直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这也自然离不开书籍的洗涤和艺术的熏陶。


纵然时代环境和家庭背景我们无法复刻,但是家庭教育,以及个人在成长中如何迎合时代的变化、如何面对人生及婚姻的选择,才是张氏四姐妹留给我们的思考。


能够听从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尽情地成长,承担所有选择的后果,让生命尽情绽放,才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的人们都应有的胆量吧。


本文地址:https://www.best73.com/zdmzt/76642.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