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及时抢!
当前位置:首页>综合资讯>

今年,会是最热的一年么

今年,会是最热的一年么

时间:2023-06-20 09:10:4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bianji123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与中国异常气候的关系,我们前面已经讲过。 这两者及其对大气的影响统称为 ENSO 循环。 在两万公里之外,它们可以影响中国是南涝北旱,还是北涝南旱。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说法,经过三年的拉尼娜现象,今年很可能是厄尔尼诺年。

今年1-3月Nino3.4平均指数为-0.4℃

已超过 -0.5C 拉尼娜阈值

所以“三重”拉尼娜会在2023年春天之前结束▼

如果我们比较去年10月,今年1月,4月

会发现赤道东太平洋确实在从拉尼娜转厄尔尼诺▼

ENSO 是一个非常大的模型,从一种状态转移到另一种状态是非常复杂的,而当前的过渡阶段是我们认识细节和复杂性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看看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

众所周知,“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地表水温持续明显偏暖,而“拉尼娜”则是指温度持续明显偏冷。

东太平洋海水较常年明显变暖,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图片:NOAA)▼

东太平洋水温明显低于年平均值,为拉尼娜现象

(图片:NOAA)▼

更暖还是更冷需要一个基准,即“年平均”,一般使用1981-2010年或1991-2020年的数据。 选择5S-5N、170W-120W范围内的平均海面温度作为检测冷暖的标准。 这个也叫Nino3.4区,很重要,后面会提到。

Nino3.4区位置▼

所谓的“持续变暖”通常持续6-24个月。

例如,“厄尔尼诺”第一年在北半球夏季发展壮大,冬季达到顶峰,然后持续下降,在第二年春夏季结束,但也可能持续2-3 年。

如果看今年的情况,5月初,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时隔三年,拉尼娜现象已经结束,热带太平洋处于中性状态。 预计5-8月,ENSO由中性转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将继续增加。 %到80%,是大概率事件。

拉尼娜一走,厄尔尼诺就马不停蹄地来了

(图:世界气象组织)▼

拉尼娜正在消退

(2023年1月上旬至2023年3月上旬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

(图:)▼

这种转变绝非偶然。 在“中性状态”下,赤道两侧盛行的信风会将温暖的地表水从东太平洋吹向西太平洋,从而在西边形成一个暖池,在东边形成一个冷池。 舌头,为了弥补东部表层海水的不足,深处的冷水会向上补充,从而形成西暖冬冷的局面。

这种暖冷交替的情况,百思特网导致西太平洋大气上升,东太平洋大气下沉,形成海气相互作用环流。

中性循环方式

(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但如果信风的推动力因故突然持续减弱,工作放缓,将导致向西输送的暖水变少,暖水将集中在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整个环流也会向东收缩,导致信号丢失。 风力进一步减弱,形成正反馈,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下的环流模式

(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作为全球最显着的海温异常信号,厄尔尼诺将在几年内逐渐影响热带海域和全球气候,而且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可能存在较长时间滞后。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秘鲁是受厄尔尼诺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中国离得远一些,但厄尔尼诺现象将深刻影响东亚季风,从而改变我国的天气。

横屏——厄尔尼诺影响下的降水规律▼

例如,在厄尔尼诺发展壮大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夏季风雨带会相对偏南,东北低涡会更加活跃,从而导致南部和东北部降雨较多我国,而华北和中原地区降雨较为偏向。 很少。

夏季型厄尔尼诺常代表华南和东北降水偏多

华北华中降水偏少▼

厄尔尼诺发展期夏季气温异常▼

冬季厄尔尼诺高峰期,东亚槽和西北冷空气通常偏弱,我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大部分地区都会偏暖。 但厄尔尼诺与暖冬的相关性很小,不能完全说“厄尔尼诺年一定是暖冬”。

厄尔尼诺事件高峰期冬季气温异常▼

到次年夏季,厄尔尼诺现象逐渐减弱,但此时对中国的影响最为猛烈。 热带太平洋虽然没有那么热,但是热带印度洋受其影响,水温还是比较高的。

从地图上看,热带印度洋其实比热带太平洋更靠近中国南部。 水温越高,直接导致海水蒸发越多,输送到我国的水汽也越多。 同时,还会激发异常稳定的副热带高压通过多条路径南下,源源不断地将水汽引导至长江流域。 流域至长江沿线形成长期降水,甚至引发洪水。

弩末厄尔尼诺不容小觑

(横屏,参考:张人和,2017)▼

夏季厄尔尼诺事件衰减期

我国及周边地区陆地降水异常百分比▼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流域最大的三大洪水:1954年特大洪水、1998年特大洪水、2020年特大洪水均发生在厄尔尼诺之后的次年夏季,所以真的很有必要去预防。

今年厄尔尼诺的特点

不过我们也不必太担心,厄尔尼诺每次都不一样,而今年,我们会发现它的发展并不是那么顺利。

这是5月中旬全球海面的“平均温度”,黄色和红色偏暖,蓝色偏冷。

一眼就能看出北太平洋和东太平洋明显变暖

(图:NOAA)▼

放大来看,这片区域(下图绿框)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 东太平洋的南美海岸已经是炎热的黄色。 看起来是妥妥的厄尔尼诺,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区域(橙色框)也是Nino3.4区域,变暖趋势不明显,说明厄尔尼诺还没有发展,遇到“某种抵抗”在中太平洋。

今年的Nino3.4区离厄尔尼诺似乎有点远▼

这个中太平洋非常重要,是厄尔尼诺全面发展的主战场。

这张图是5月中旬赤道太平洋海百思特网温的纵剖面图,东西跨度相当于科伦群岛到所罗门群岛。

上图为赤道太平洋地区当前海温异常的深度经度廓线

下面是平均温度距离

(图:NOAA)▼

西太平洋部分暖水层东移,其温跃层显着加深,直接阻碍了下方冷水的补偿,加速了东太平洋升温,气温已达3 -5C 高于平均水平。

但与此同时,我们会发现160W附近的温度线突然变陡了。 线越平缓,东西温差越小,厄尔尼诺越强,厄尔尼诺越陡,厄尔尼诺越弱。 不够暖,说明暖水主体还没有进一步东移,直接阻碍了厄尔尼诺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160W附近,暖水层向东运动似乎动力不足

(图:NOAA)▼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驱动力——信风,信风减弱会导致东太平洋变暖,但中太平洋信风却意外加强,风应力传导至温跃层,阻碍暖水层。 向东转移的过程,意味着东部的工人已经罢工,而中部的工人还在加班。 送温暖到西部,是你不想做的工作。

就连信风也在“翻滚”,主要还是东送西送暖

(5月15日15:00近地)▼

为什么会这样?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北部的北美西海岸。 此时,赤道东太平洋正在变暖,而北美西海岸却越来越冷,一直向西延伸到赤道中太平洋。

一方面在这里降温,另一方面形成局部高压。 本来,这里的信风即将袭来,却被这北美因素刺激,开始打卡上班送温暖。 果然,所有的责任都在北美。

这个北美因百思特网素有点叛逆▼

因此,从海洋次表层热力和动力来看,虽然5月赤道东太平洋变暖,但对中太平洋影响不大; 6、7月份,由于中太平洋的阻隔,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速度可能是显而易见的。 减速。

毕竟要成长为一个完整的厄尔尼诺,除了地表水温偏高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迹象,“信风明显减弱”和“温跃层和沃克环流东移”,目前还没有,所以这次厄尔尼诺现象应该不会那么顺利——虽然会在夏季形成,但发展速度应该比预期的要慢。

根据 NMME 气候模型预测

Nino3.4海水温度可能在数月内攀升至厄尔尼诺阈值以上

还需拭目以待

(图:NOAA)▼

今年会是最热的一年吗?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过去5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我们会发现有两种类型:春季和夏季。 前者在春天发育完全,后者要晚得多。 今年明显是后发展型,地处东部。 .

(a) 1997, (b) 夏季发展型厄尔尼诺事件,

(c) 2015 年和 (d) 今年 3-4 月(2023 年)

向外辐射长波(填色)、速度势(轮廓)

对比风场(矢量)异常▼

对于此次晚东移的厄尔尼诺现象,很容易造成“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东减弱。 降水期间,北方将出现高温热浪; 但后期雨带仍将向北扩展至华北和东北东南部。

东、中部厄尔尼诺事件影响模型

厄尔尼诺发展早期和晚期的海温异常(着色)

风场异常(矢量)

6-9月逐月与6-9月平均对比▼

但是,厄尔尼诺事件只是影响我国气象的因素之一。 如果要综合分析,还得考虑极地海冰、中高纬海温、青藏高原积雪等诸多问题。

气象变化复杂,需要多因素综合分析

(图片来源:nsidc)▼

多家媒体援引世界气象组织报告称,在厄尔尼诺现象的推动下,2023年可能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这个说法靠谱吗?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在未来几年内,厄尔尼诺-拉尼娜对全球平均气温的影响约为0.1-0.2℃。 ,不断叠加的升温节奏,站在前人高温的基础上,如果这次厄尔尼诺发展壮大,可能确实会一代代更热,刷新1880年以来的最高平均气温。

195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的月度变化

可见,厄尔尼诺事件确实会助推全球平均气温的短期上升

(图:NOAA)▼

但具体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比如我国的长江流域,重现去年三峰拉尼娜时期极端高温的概率极低。 今年,南方的重点是防洪。 华北、西北地区需防范高温热浪。 而且,这些预测还必须结合几个月后太平洋的观测数据,才能更加准确。

去年拉尼娜三峰导致西太平洋海水温度集体升高

给长江地区带来的高温干旱,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还历历在目

(图:NASA)▼

今天,虽然我们对与ENSO相关的海气相互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面对更广阔的海天,ENSO只是其中的一个子项,其他天气系统同样重要,它们相互作用彼此,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底层地理逻辑。

参考:

本文地址:https://www.best73.com/zdmzt/267644.htm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编辑整理发布,如有不妥之处,请与我方联系删除处理。
热门资讯
查看更多